电话:0371-66399501
按:本文是刘洪涛同志2003年参加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中青年干部赴美国培训班时,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对中美两国国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省情,具有中原特色的城市化设想。凝结了作者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一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思考,至今对我省城市化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为保持作品的严肃性,现原文刊登,供大家参考。
大趋势之初的思考
——从美国城市发展看河南省城市化战略
刘洪涛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进行质量和结构升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在加速推进。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50年之内,中国将有近8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变革,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国情,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期,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现状更为滞后。在大趋势之初,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积极、辨证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的城市化道路
北美这块土地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开始受到近代文明的冲击。1570年,西班牙人在佛罗里达东海岸建成美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1623年,英国殖民者在佛吉尼亚建成詹姆士城(Jamestown)。1790年时,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家,13个独立州的总人口仅为390万人,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1870年美国全国人口仅400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7.5%。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到目前为止,全美总人口2.92亿人,3.52万个城市,按从业人口分类城市化水平达98%。按联邦统计局城市定义来核算,城市化水平达75%。美国的城市化特征以下几点比较突出。
1.交通是促进城市产生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又直接影响交通建设。
美国在殖民地以前没有城市和完善的道路体系。欧洲移民初期,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河地区,交通工具也只有马车和船。欧洲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铁路的发展。欧洲的铁路是将已有的城市连在一起,而美国的铁路建设从无到有,是先有铁路后有城市,铁路的贯通催生了一大批城市,也使美国政府开发西部的梦想成为现实。西部开发又在西部地区催生了一批城市,由此也奠定了今日美国的城市体系。
近代航空和汽车业的发展,使美国城市在空间上迅速延伸,城市密度降低,铁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优越性逐步减弱,逐渐让位于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和民航。在美国发展史上曾经对城市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的铁路系统目前处于整体萎缩态势,其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汽车引起的城市扩散所致。
2.美国的城市化过程是农业现代化、城市工业化以及外来移民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和科研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1852年,美国农业协会成立之时就竭力敦促由联邦政府支持创办农学院和示范农场。1862年6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著名的发展农业高等教育的《莫里尔法》。该法规定,各州可以将从联邦政府获得的公有土地进行出售,将所得的款项用来创办农业技术学院,这种农学院在美国称为“赠地学院”。同时还成立了许多小型农业技术学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学院,为农民提供全面系统的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管理培训,使美国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按照市场机制以较快的速度建立并完善了以资金、物资、土地为代表的要素市场,以及以批发、现货、期货为代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再加上保险业的发展和各种政策措施,使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于20世纪40年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效率的提高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1865年在美国内战中,工业发达的北方战胜了南方,长期束缚南方经济发展的奴隶制度被消灭,生产力得到解放。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30年间,美国经济全面发展,19世纪末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工业革命,从此美国工业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是一个由大量移民组成的国家,按照历史沿革,1776年建国前来美的称为“美国人”,以后来的称为移民。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150年中,来自国外的移民共计3300万人,这些移民部分到了农村,大部分留在了城市,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近30年来,墨西哥和亚洲成为美国移民的最主要来源。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移民的过程共同促使美国顺利完成了城市化。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1980年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3%,1999年又增加到97.7%,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3.以人口低密度和经济高度发达为特征的城市郊区化,形成了美国典型的城市风貌和特色。
今日的美国城市基本上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和由高速路网连在一起的超大面积的低密度的城市延绵区组成,城乡差别不明显,人们既可以享受城市之便,又可以享受大自然之美。文化传统和大批中产阶级的产生是城市郊区化的内在动力之一,美国继承了欧洲文化的核心,崇尚自然和谐,因而郊区化在美国更加符合民意。其次,近代汽车的发展使市民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高速公路、上下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为郊区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再次,美国土地资源丰富,政府在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上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极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使居民能够以合理价格得到不同类型的住宅,政府也从土地交易中获取了极大收益。另外,后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兴起使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形态升级,服务业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地位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城市人口的活动空间扩大,聚集效应相对减弱,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工厂的外迁,各类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shopping mall)的出现也使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结构更加合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更加独立。
总之,美国城市郊区化仅仅是在美国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是经济发展、市场调节、政府引导、居民个性的发挥等多种因素诱导的结果。就美国本身而言总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形态,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美国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无限制地发展小汽车,能源消费巨大,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高达50%,城市迅速向四周扩散,城市人口密度不断下降。而低人口密度的城市又使其发达的铁路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逐步萎缩。可以说,城市过度扩散、土地资源过度浪费、能源浪费、铁路萎缩、交通阻塞、城市中心衰退是美国城市化的几大败笔。
事实上,针对美国城市蔓延产生的问题,近年来美国城市学家用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也提出了城市理性增长理论,其核心就是在以节约土地和各种资源的前提下,科学论证和阐明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控制发展的措施,合理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需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措施包括合理界定城市发展边界,提高各类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通过再投资强化现有城市中心区和社区的功能,尽量少建新区,提供多样化的交通运输系统,保护环境等,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推行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提出了提倡紧凑型建筑设计,建造可步行的邻里社区等设计原则。
二、美国城市化的启示
美国2.9亿人口,拥有9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我国约13亿人口,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二者在经济发展阶段、资源条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等都有巨大差别。美国的城市化模式和道路是基于他们自己国情基础上的选择,他们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自然特征。河南省约1亿人口,仅生活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南省的城市发展要学习和借鉴美国,就是要从其发展历史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从其成功中找出经验,从其失败和不足中获得启示,进行有比较、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
我们从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必须紧扣河南省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省情,具有中原特色的城市化战略。
首先,河南省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致力于工业化,把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动力加快发展。以工业发展壮大城市产业经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可以说,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仍是当前河南省城市化的第一需要。
第二,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经济中农业占了很大比重,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3%左右,人口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转移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农村人口的教育,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强省,变人口压力为资源优势。
第三,河南省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密度达到576人/平方公里,而且土地面积中难以利用的土地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人均实际可利用土地资源很少。因此,城市发展必须尽可能地节约用地,节约自然资源和各种能源,减少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注重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低收入、低消耗、高效率、高生活质量的路子,因而河南省的城市空间结构就不可能像美国那样低密度扩展和发展郊区化,城市布局必须相对集中,居民的居住和就业也应在同一城市中进行平衡,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美国高速公路迅速发展、小汽车在家庭的普及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快速扩散等一系列现象中,我们倒是可以预见到,随着现代交通的日益现代化,城市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使得我们进一步整合全省资源,发展大都市连绵区或城市密集区(带)成为了可能。
第五,河南省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美国,我们必须正视历史给我们造成的生存空间狭小的事实,正确选择交通形式和交通工具,进一步加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航等现代化交通的发展,尤其要进一步发挥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同时较高的人口密度也决定了河南省交通业必须优先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以满足多数人口的交通需要。要树立交通畅通即是最大经济效益的理念,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高速公路上的小汽车数量,鼓励发展人均费用低廉、耗能少的豪华巴士。
三、关于河南省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1.用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理念。
河南省目前城市化进程较为滞后,在未来时间内,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全国的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使全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就必须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重新理解和思考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要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展理论、发展思路、发展实践等方面实行新的变革,紧密结合河南省实际和发展远景目标,明确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理念。这个理念应包括:
第一,重点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城市的发展。在水资源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土地开发方面,要在紧凑布局、优化结构、改善环境的原则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放开发展,不能人为地限制发展规模,城市规模框架的拓宽要适当超前。
对小城市而言,要重点发展县城,强化其发展能力和对农村区域的综合服务职能。河南省绝大多数县城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农村区域中最具魅力,其发展的内在潜力和经济影响力不可忽视。作为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的发展建设对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其他小城镇、乡镇应重点为农村、农业搞好服务。对农村居民点,要积极推行“拆村并点”、“拆宅还田”。
第二,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区域层面来统筹考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人口转移和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也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人为地把城市和乡村分离开来。
第三,城市化必须靠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其中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力,是城市化的加速器。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发展工业化,实行产业带动,通过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为进城农民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就业岗位。
第四,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是在世界上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来推进城市化的,河南省更是如此,要时刻把握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压力大的国情省情意识,我们的产业发展、城市布局、交通网络建设、农村人口转移,必须紧扣这一国情主题,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
第五,无论我们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中国城市必须紧凑发展,不能允许低密度扩散,更不能鼓励郊区化。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部分学者不断宣扬中国城市郊区化是不可逆转的,这是缺乏对国情的深入理解,也缺乏对国外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历史背景的正确认识,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照搬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危害极大。
2.理清并发挥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加快河南省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0.03%,河南省仅为27.2%。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要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全国水平,就必须致力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与此同时,还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使城市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理清、培育和发挥河南省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使我们的城市发展既有较快的速度,又符合发展规律,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避免盲干、蛮干。
城市发展的动力包括城市产业发展、资本经营等内在动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美化、城市管理等外在的动力。推进城市化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寻求动力,建立完善的动力机制,保障城市发展具有持久稳定的动力和活力。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前期阶段,城市产业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发展缺少应有的活力,动力尤显不足。因此必须首先从对城市化影响最大、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在动力方面寻求根本上的动力支持,即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方面来寻求河南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事实上,现代城市的发展、繁荣和规模的拓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和工业布局关系紧密。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近年来发展势头不减.对其城市化的快速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较快地走过了以量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但是应该看到,二十年来,河南省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环境条件下,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实现的。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蕴含的能量与活力逐渐减弱。但是,河南省工业化又面临很多机遇。
随着我国加入WTO,河南省经济也必然会加快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发达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在产品逐步达到标准化阶段以后,为拓展全球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正在把大量的工厂向有着熟练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也必将向中西部实行梯度转移。西部大开发也为中部地区经济的全面纵深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给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我们必须在未来的竞争中抓住新的机遇,创造新的优势,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第一,总体上河南省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在于产业化,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拉长产业链条。
第三,培育外向型的城市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利用经济全球化条件,面向更广阔的区域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吸引项目和资金,寻求与外部经济的联合和协作,发展外向型经济。要立足传统工业基础,充分挖掘和发挥熟练技术劳动力资源优势,努力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条件,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和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联合。
第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发挥高科技人才的作用,孵化新的科技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工业生产的转化,积极发展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结构升级。
第五,工业化要尽可能有利于增加城市就业岗位。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尽可能地拓展产业链条,带动城市就业,增强城市的区域吸引力,尽可能多地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城市化的外在动力因素。建设以快速交通为主导,多层次、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区域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河南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扩大城市与外界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能力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也是河南省城市化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3.化劣势为优势,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强省。
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人的素质是关键。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河南省将有2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市化作为河南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过程,同时也是大幅度提升国民人口素质以及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过程。
河南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且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人口压力多年来一直是河南省发展农村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以及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障碍因素。目前河南省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一是供给不足,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低下,高中低端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教育和培训供给能力偏小;二是结构失衡,对新增劳动力、下岗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连续教育和培训缺乏政策统一性、针对性和连贯性的制度保障,且城乡教育差距大;三是国民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学历与非学历,学校与社区、教育与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四是教育和社会培训机制不够灵活。河南省要改变这种状况,化人口数量多、压力大的劣势为人力资源优势,变人口大省为教育大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教育培训,从开发人力资源着手,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
第一,要在全社会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在发展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同时,重视社会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步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城乡一体并注重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第二,要多方位地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要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化人口多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城市转移,尽快地融入城市的产业发展奠定知识技能基础。
第三,要面向城市就业需求,加强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做好向城市转移较高素质劳动力的准备工作,使他们顺利地进入城市的产业发展体系,避免形成新的城市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
第四,要积极探索引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新途径,如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由政府进行有重点的培训;通过农村投资项目,带动农民生产技术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有组织的外出务工进行工作技能锻炼等等。
同时,城市要实行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相应配套政策来接纳进城农民。要在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方便,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居民迁移的障碍,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城市。
4.科学确定人口城市化的合理比率,统筹协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问题。
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不仅包含了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将农村富余人口由农村居住转移到城市居住,也包含了留在农村人口的稳定就业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就业水平的稳定和提高。也就是通过非农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带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到城镇,相应减少农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又使城市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能够为城市化提供有效的支撑。河南省有着大面积的农村、不够发达的农业和数量庞大、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城市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和在城乡多元化的稳定就业是提高河南省城市化率的关键。为此,必须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同实现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对外开放大背景下,全国的发展和人口流动对河南省城市化的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空间、市场机制、环境、资源约束和国家宏观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科学确定河南省人口城市化的合理比率,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承受能力。
人口的转移是以产业活动为基础的,人口转移的规模取决于二、三产业的接纳能力。要分析预测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把握城乡就业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科学分析城市城镇的发展前景,预测全省城镇人口增长以及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研究并把握区域人口增长及流动的规律。还要站在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充分考虑未来农业生产力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合理估算农村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以及应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
研究预测河南省城市化比率既要有合乎规律的定性分析,也要尽量做到科学的定量分析。比如,在研究农业对城市化的承载力和预测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时,我们可以从未来全省现代化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分析着手,计算农产品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再结合农村人口增长情况,预测未来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规模,以及可能实现的有效转移。具体做法是,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用未来人口对粮食和副食品需求量,推算未来全省人口对耕地的需求量,再结合充分利用耕地条件所必需的劳动力合理定额,计算农业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估算出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可以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还要科学估算需要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和城市可接纳的劳动力数量的关系,单位农村劳动力和单位城市劳动力不同的生产效率和负担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对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为确定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比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河南省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村现代化水平不高,要尽可能在农村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地区容纳人口的数量。为此,农业农村的发展要做到:
第一,农业要精耕细作,不能粗放经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22%以上的世界人口。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目前人均耕地仅为1.13亩,已接近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所以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区别于耕地资源丰富的美国,立足于人地矛盾突出的现实国情。
第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而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人口却占总人口的15%左右。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途径。
第三,推行农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经营。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少,多年来深挖潜力,精耕细作,在现实技术水平下,土地增产的空间已极为有限。必须转变经营模式,运用农业生产市场化机制,变革不适应于农村现代化的生产关系,实现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逐步改变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背离的,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跳出农业经济的窄小圈子,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现代化。
第四,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重点是农村的交通、电力和通讯条件,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5.扩大中原城市群,把河南省作为一个都市区来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
区域化、集团化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统一开放的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迫切要求各城市之间的联合和协作,优势互补,有机协调,以取得规模效益和聚合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为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在着手统筹规划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区,统一规划区内城市体系,调整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镇)间机场、高速公路、快速轨道交通、信息传播网络及清洁能源供应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在我国一些省区,由于人口规模和密度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迫切需要城市多方面的服务和带动,而且单个城市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需要城市间的便捷联系和密切合作,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也需要走向更广阔的区域空间,因此应把整个省区作为一个城市群来经营和管理,构造大都市连绵区,谋求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新途径。在河南,要快速缩小和发达国家与地区城市化的差距,真正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中原城市群的范围,整合全省力量,把全省作为一个都市区来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营造中原大都市地区。
理由一: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密度高达576人/平方公里,已满足大都市地区发展对人口规模和集聚的要求。根据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对大都市连绵带(Megolopolis)的划分标准,大都市连绵带要具备2500万人以上的总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至少达到250人/平方公里。美国著名的洛杉矶大都市区,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850万人左右,人口密度也仅仅85人/平方公里。河南省18个地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漯河、许昌、郑州等市分别达到952、891、865人/平方公里;三门峡市最低为210人/平方公里,其次是信阳、南阳两市,也接近400人/平方公里。(见表1)
表1河南省各市人口密度
地市 |
总人口(万人) |
土地面积(k㎡) |
人口密度(人/ k㎡) |
地市 |
总人口(万人) |
土地面积(k㎡) |
人口密度(人/ k㎡) |
郑州 |
644 |
7446 |
865 |
许昌 |
455 |
4996 |
891 |
开封 |
470 |
6444 |
729 |
漯河 |
249 |
2617 |
952 |
洛阳 |
632 |
15200 |
416 |
三门峡 |
220 |
10496 |
210 |
平顶山 |
486 |
7882 |
617 |
南阳 |
1060 |
26600 |
399 |
安阳 |
525 |
7413 |
708 |
商丘 |
807 |
10704 |
754 |
鹤壁 |
142 |
2182 |
651 |
信阳 |
776 |
19541 |
397 |
新乡 |
545 |
8196 |
667 |
周口 |
1054 |
11959 |
881 |
焦作 |
336 |
4071 |
825 |
驻马店 |
821 |
15083 |
544 |
濮阳 |
353 |
4266 |
828 |
济源 |
65 |
1931 |
337 |
注:据《河南统计年鉴》(2003)
理由二:河南省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化水平低,未来20~30年内又将有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将给河南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创造出在一个内陆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资源小省实现城市化的新奇迹,我们必须将全省作为一个大都市区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地整合全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使全省人民都能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幸福安康的生活。
理由三:包括中心城市在内,河南省多数城市规模偏小,对区域的吸引力和带动力较小,致使全省经济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在相当时期内这种格局难以改观。必须加强各城市的密切联系,分工协作,以城市群体的力量参与区域竞争。
理由四:河南省平原面积占55.7%,丘陵面积占17.7%,基本上是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陆路交通条件,省会郑州到每个省辖市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直达,河南省又是全国铁路网最密集的省区,以高速公路为主导的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便捷的快速交通网络正是大城市地区和都市区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
理由五:河南省的人口密度都高于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整合河南省的空间资源,把全省作为一个大都市地区来看待和经营,化不利为有利,社会经济各方面迅速发展,那么河南省就能相对周边省份形成一个经济隆起带,迅速实现中原崛起。(见表2)
表2河南与周边省份人口密度对比
省份 |
河南 |
河北 |
山西 |
陕西 |
湖北 |
安徽 |
江苏 |
山东 |
总人口(万人) |
9613 |
6699 |
3272 |
3659 |
5975 |
6328 |
7355 |
9041 |
土地面积(万k㎡) |
16.7 |
18.8 |
15.6 |
20.6 |
18.6 |
14.0 |
10.3 |
15.7 |
人口密度(人/k㎡) |
597 |
357 |
209 |
178 |
321 |
453 |
717 |
577 |
因此,只要我们合理调配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区域力量,以科学的方法和思路来引导,以大城市地区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来经营和管理,就必将为中原崛起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今后河南大城市地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营造:
第一,强化省会郑州和其他17个地市的中心职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各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密切城乡联系。其中郑州要以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定位,努力开拓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培育现代新兴产业,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在全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其在国家大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建设城市之间便捷的快速交通体系,使全省形成一个联系方便、交通快捷、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都市区。美国的城市发展史充分证明,便捷的快速交通是大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河南省应巩固和提高铁路运输的地位,强化铁路与城市的联系,并继续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近期使全省所有省辖市和90%以上的县城有高速公路通过。
大城市之间要有地铁或半地铁、轻轨等现代化、大容量公共交通相连,各市和县城之间也要建设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在高速公路上,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即大巴士。在各城市内部,要利用经济杠杆限制小轿车,使城市交通畅通无阻,方便快捷。
第三,构建联系便捷的经济圈。一是以铁路、高速公路等高速交通网为依托,构建省会郑州和其他17个市联系的2~3小时经济圈。使17个市的服务条件与郑州相同,整个区域都有同等水平的各项服务设施和吸引力,消除各市之间的差别。无论人们身处哪个城市,都可以尽享现代都市之便。二是在省辖市和县城之间建设快速通道,形成0.5~1小时经济圈,使县城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与省辖市相同。这样,省会郑州、省辖市、县城、重点镇共同组成一个大都市区,对周边省份和地区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带动力。
第四,积极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把各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大城市地区的公园,进一步完善快速交通条件,为广大市民提供交通便捷、高环境质量的休闲空间。从全省范围内规划种植防护林网,统一调配水资源,治理水系污染,使全省的生态治理和建设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6.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联合国衡量和判断城市发展有无潜力和后劲,首先是看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受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欠账太多,城市形象和城市综合功能因此大受影响,并给今天的旧城改造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在今后河南省各市的城市建设和新区开发中,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适当超前规划和建设,避免因为城市的发展变化造成重复建设,或增加将来改造的难度。
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水资源问题,它是北方城市发展的门槛,水资源不足的城市其规模必须限制。
第二是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交通政策、交通结构、道路和停车场建设等方面,将交通问题综合彻底地解决,否则将制约城市的发展。未来河南省的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小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对于道路及停车场的需求。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建设主次有序、两侧用地功能相协调、合理疏导内外交通的城市道路体系,尤其要适当增加道路网密度,而不是片面地增加道路宽度。结合交通组织和用地功能布局,建设数量、面积等各方面都能满足发展需要的各类停车场。
另一方面,由于河南省人口数量庞大,如果像美国那样把小汽车普及到家庭,再多的城市交通设施也会不堪重负,这与河南省人地矛盾突出的省情以及集约化、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在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尽一切可能增加各种设施容量的同时,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使用率,依靠效率高、能耗低、运输竞争力强的公共交通。要树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运用经济杠杆,扶持并优先发展由大运量的快速公交、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内部要适当限制小汽车的发展,引导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避免交通过度拥挤堵塞,改善交通环境,保障道路畅通。
第三是城市的给水和排水问题。城市的给水和排水设施标准要高,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气候、环境,确保正常运转。
第四是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要坚持生态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碧水蓝天。
鉴于人们对城市环境和绿化景观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增加绿化和景观建设的投入。要在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及大气质量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城市的绿化效果。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应尽可能提高绿化用地的比重,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
搞好有中原特色的生态环境整治和城市园林绿化,靠河南人的智慧建设人口密集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充分利用众多的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城市绿化建设应结合河南省自然环境特征,多种适宜本地气候、生态效果突出的本地乔木、灌木树种,尽量多建绿荫广场。不能不顾当地气候条件,大量建设养护难度大、费用高的大草坪,要尽快走出相互攀比和片面追求洋气的误区。
7.追求符合河南省省情的城市生活舒适度。
河南省城市化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有限的环境容量不允许我们走美国型的分散布局的城市发展道路,不能像美国那样建设众多低密度的城镇和居住区,过多地建设别墅和连体别墅,去追求田野别墅的自然舒适。我们必须珍视我们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并有效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效益。我们城市规模的扩张要以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为前提,必须限制城市布局过度扩散和城市郊区化。我们要追求符合我们发展实际、具有我们中原地区特色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要尽可能地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人口高密度、低工资水平地区追求我们城市生活的舒适。
因此,河南省城市居民未来的生活道路应是一条低工资、低消耗、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中,“住”、“行”和“游”的耗资较多,因此——关于“住”,我们不能过多地建设大户型住宅,要限制每户住房的面积,城市居住区必须具有较高的容积率。要积极建设并在全省推广占地少、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住宅,从完善住房的设施和功能方面满足群众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居住的舒适度,要适当利用政策、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来硬性限制人均住房面积,杜绝资源能源的浪费。我们的住宅建筑要以多层、高层为主,重视居住区内的绿化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营造有中原地区特色的舒适居住区。在城市内部要严格限制建设别墅区,节约用地,城市建设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
——关于“行”和“游”,我们也必须大力发展容量大、高效节能、豪华舒适、能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城市和区域公共交通,最大限度地方便居民出行和旅游,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度和舒适度。
第一,建设发达的快速交通网络。从密切城市间联系、方便群众出行的角度,重点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轻轨交通,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第二,加大铁路运输系统的建设改造力度。大城市之间要有地铁、轻轨等现代大公共交通相联系,并强化高速铁路的作用。第三,城市之间、城市和风景区之间要有快捷的高速交通网络,并重点发展容量大、豪华舒适的大巴士,构建快速、高频率的公共交通体系。高速公路上要以大巴士运输为主,利用经济杠杆,适当限制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小轿车的数量,节省能源,并避免道路过于拥挤,保障公路畅通。
鉴于省情实际,我们是在区域人口分布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巨大的地区推进城市化,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肯定要比美国及国内很多省区艰难得多,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更复杂。但只要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冷静对待,紧紧围绕河南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勇敢地开创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完全能够成功地完成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城市,早日实现中原崛起,赶上国内发达地区,在最短的时期内提高河南省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